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德育专题 >  高一上(1月-寒假) > 内容页

[1月]【考前指导】期末考试学法指导

6-2-1.期终考试学法指导丨考前指导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都宗炯
[班会背景]
1月,各年级都在为期末考试准备,同时也正逢全省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季会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考试而紧张、焦虑。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的焦虑,发挥出学生 的真实水平,是考验班主任的难题。
[适用年级]
高一上学期,1月。
[班会目的]
1.使学生正确面对考试。
2.使学生学会准备考试。
3.让学生在考试中学会超常发挥。
[班会准备]
1.提前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准备考试技巧发言。
2.搜集考试技巧文章,利用好往届学生留下的关于考试和复习的资料。
3 .阅读《成功的考试技巧》《如何有效提升考试技巧一一我是优等生3》等关于考试类的著作,制作班会课件及教学设计。
[班会流程]
班会导入:
师:这个月我们将面临几次大型考试,有期末考试、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大家心里有没有底?
众生:有……没有……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啊!考试季已经到来,今天就来讨论一下考试的问题,如果能弄出个考试秘籍岀来,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学习了。大家说好不好?
生:(笑)好……
第一环节,临考前,该怎么准备?
师:关于考试,在临近考试的前一天,一般都是怎么度过的呢?
生1:我一般是抓紧时间再看看书、做做题,万一撞上一个原题不就妥了!(学 生笑)
师:嗯,还有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
生2:中招前的一个晩上,我和同学约好出去看了一场电影,第二天感觉不错。老师,考前能不能放假让我们放松一下啊!
师:放假的事还是由学校说了算。(学生笑)
生3:我考试前的一个晩上,老是睡不着,特别担心考不好,后来妈妈让我吃了安眠药才能入睡。(这个孩子父母都是医生,给孩子吃的其实是普通的VC片)
生4:我考试前也很紧张,尤其是越临近考试越紧张,和她差不多。
生5:我考前也喜欢看看书,一般不做题,重点看看背诵的内容,以复习简单的知识为主。
师:接下来请我们班级的状元来介绍一下她一般考试前都干些什么。
生6:其实我考前和大家一样,也有些紧张。不过我按照平时的要求去准备,一般都是看看做过的题,看看记忆内容是不是记准确了,强化一下关键字的书写。另外我在大考前把作息时间调整到和考试同步。中招考试的前几天,我就开始调整作息时间了。晩上睡眠也还行,也没有紧张到睡不着的程度,反正就是一切正常。
师:很好,我来总结一下大家提到的各种类型:1.期待型;2,放松型;3.紧张型;4.常态型。其实哪一种类型好,真的不好说,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对于任何人来说,按照科学规律去做,肯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那我就介绍 一下考前科学备考的方法。
生:好。
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考试。
1.调整心态。首先,平时一遇考试就容易紧张或情绪容易激动的同学,应尽量放松自己,如和好朋友、家长到室外散步或者聊聊天,做好物品准备,熟悉考场,以确保临考不乱。其次考前可安排“考试走场”,比如第二天上午8=00-10:00考数学,前一天的这个时间段就可以翻阅数学课本和提纲笔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重点知识在脑子中处于激活状态以备随时提取,同时可以使考生心里踏实。消除不看书而带来的空荡荡的不安心情,同时可以让学生对高考有个提前的演练熟悉过程,但切忌不要将弦绷得太紧,以自然为准。
2.复习策略。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考试等重大事情之前往往精神高度集中。理解力和记忆力也在短期内急剧提升,即产生强化效应。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加强一下偏重记忆方面的知识。如强化英语、历史、政治、文学常识、诗词填空等知识的背诵。此时的记忆不要过难过偏,以旧知识为好。所以我非常赞同状元介绍考试秘籍中的强调关键字的书写等。
3.保持常态。考前不建议过度放松,所以约同学看电影等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当然,考前也不能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以让自己舒服为佳。睡眠也要顺其自然,不要强迫自己早点入睡,这样可能导致睡不着,遵守平时的作息规律即可。
师:好了,对于考前,我的建议就是这些,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怎么考试。
第二环节,考试中,该如何发挥?
师:接下来大家谈谈考试过程中该怎么做。
生1:考试一般拿到试卷先大致看一下,然后开始做,遇到不会的题就先跳过,做完再回来检查一遍。
生2:我一般先做大题,回来再做选择题。
生3:我一般都是按平时做题一样去做,从前到后依次做。
生4:初中老师告诉我们,考试尽量把试卷写满,能写的都写上,没准还能得人情分。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做法?
生5:我每次都按时间去做题,每个题做一定的时间,做不出来就放弃,先做后面的。
师:很好,你们在高中经历的考试中觉得时间充足吗?
生6:有时候时间很充足,有时候题目难了,就做不完。有时候语文作文的时间也不够,最后都是匆忙写完的。
师:时间也是个大问题,高考中时间都是很紧张的。
师:怎样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力争考试超常发挥呢?我们来看看科学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师:一场考试分为开考前、考试中和临考结束三个时间段。开考前,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一般不允许答题,考生除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考号等外,应该对试卷做整体观察,看试卷分几个部分、总题量是多少、有哪几种题型等,对全卷做一个整体把握,以便尽早定下做题方案。
师:考试开始后,重点就是答题技巧,很多同学一般习惯从前往后做。我提供几种状元们的考试答题方略,以供大家参考。
1.流水线式答题方略。这种答题方略适合于那些基础过硬、成绩稳定、细心冷静的考生。要求从答卷开始就认真细致地解题,尽可能做到每答一题就对一题,逐题逐道按卷面顺序往下做。一般是解答完最后一道题后,所剩余的重新复查卷面时间并不多。这种答卷方略的好处是大脑思维状态平和,应考心态平稳,答题顺序与节奏稳健,不会出现卷面得分忽高忽低的失常现象,正式考试答卷得分率与平时的模拟考试基本一致。
2.弃一得九式答卷方略。弃一得九式的答卷方略与围棋的弃子抢先手取厚势、 象棋的丢车保帅有异曲同工之妙。假设丢弃的题型分值累计不超过15分,相对于大多数考试实力一般的普通考生来讲,如果长时间被难题“粘”住,最终不但这15分争取不到,就连卷面其余的135分分值也要白白丢失许多,白白错过能检查出前面做错试题的良机。所以要舍得,有舍才有得。
3.跳跃式答卷方略。考试的风格不像以前把压轴大题、灵活性能力题、高难度综合题集中于最后几道大题,而是把难题灵活题的考点均匀分散,穿插在卷面的各个部分,试卷的前半部分也穿插编排一些小分值但难度较大的烫手小题。答卷一开始被这些烫手小题缠住,一是耗费过多的时间,造成前后答卷时间分配不均衡,大大减少后面大分值试题的思考时间;二是大脑思维在小题解答上卡壳后,过早消耗脑力,产生负担过重的心理焦虑,也不利于在后面答卷中发挥岀自己最佳的应考水平。
(4)易、中、难三层筛式答卷方略。先找出自己非常熟悉的送分题马上下手,不管是在试卷哪一部分,做完这些送分题,考试信心就鼓起来了,思维也活跃起来,然后再去解答中档题,就容易打开思路,这样就有80%的胜利在握,因为卷面中低档题占80%的分值。最后再一鼓作气地去钻研剩下的拦路虎——难题,心里当然从容又冷静。
师:总的来讲,每位同学应该通过平时的考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答题模式,以减少在考试中的失误,这是考试中的必备秘籍。考试的最后15分钟,我们该注意自己的选择题答案是否填涂,否则,一场考试就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遭遇 “滑铁卢“=
第三环节,考试后,该注意什么?
师:考试后大家又习惯做点什么呢?
生1:考试后,翻翻书看看自己写得是不是正确,有时候也和同学对对答案。
师:每次对答案之后你是局兴,还是不高兴?
生2:对了自然高兴,错了会有点懊悔。
师:明知道可能懊悔自己没有做对,那为什么还要去对答案呢?
生3:很多同学都在讨论,有时候不想对答案,但是无意中听见了,又想去讨论一下,确定自己正确与否。
师:这种情况,其他同学有吗?
生:有!(大多数同学都回答有)
师:看来考试后我们也得来看看高手怎么做。
师:考试是高集中、大负荷量的思维工作。如何完成不同门类的考试之间的思维转移和及时集中,是影响考试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问题。许多考生考完一门课程之后,思维不是马上转入下一门课程的预热,而是急于找别人对答案,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别人的答案不符或自己的答案有错误后又懊悔不已,结果,不仅思维不能迅 速转入对下一门课程的应试准备状态,而且心情也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懊悔的情绪会影响对后续考试的信心,使后面各科的考试都受到干扰,严重影响正常发挥。 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后,最为恰当的做法是:马上把它完全放下,让思维和情绪完全丢开对这门课程的负担,并全面转入对后一门课程的预热。当然在考试尚未完全 结束时,熟人问你考得如何时,我们的回答就只能是“正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毕竟自信的回答有利于不同门类的考试之间的思维转移。即使已经意识到某门考试 发挥不是很正常,也要设想别人比自己考得更差,做出这样的自信回答,因为这有 利于后几门课程考试的正常发挥。
班会小结:
总之,考试是需要科学安排的。考前,我们重点调整好心态,修补自己可能出现的漏洞,考试中,我们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发挥的答题方式,争取超常发挥;考试后,要能全面转入下一门课程的预热。我想,只要我们做到这样,我们也就不害怕考试,也就不会在考试中岀现大的失误了。最后祝大家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考出好成绩!
[班会延伸]
1-寻找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
2.利用假期学习《成功的考试技巧》或者《如何有效提升考试技巧——我是优等生3》等关于考试类的著作,优化自己的考试技巧。
[班会总结]
本节课通过对考试全过程的对话与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考试,培养学生的考试技巧。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展现自己,为良好的考风学风打下基础,也为学生顺利度过考试季做好铺垫。本节班会课,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生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老师方法上的讲解,因为学生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一种方法是否合适还是要因人而异,后期会跟踪了解学生对考试技巧的掌握情况。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