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刊载于《现代教育报》“名家讲堂”栏目,2018年6月15日)
今年4月下旬,笔者应邀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预防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游戏问题政策咨询会,切身感受到信息化过载、网络游戏问题已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弊端日益凸显。于是,“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概念在笔者脑海中出现,这个问题是信息时代的独特社会折射,是每个成人、特别是教育者不得不严肃面对、高度警觉和防范的现实问题。否则,我们及孩子会成为网络和信息工具的奴隶。
如何定义“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
“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就是,人们在运用信息工具、使用和消费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加剧、难以自控、无法摆脱的对信息源的贪婪性需求症状。在自我反复强化的失控型信息需求体验中,信息工具和信息源处于“主人”和支配者地位,而信息工具的发明者、拥有者和使用者们逐渐异化为信息工具和信息源的奴隶,进而成为自我发起而无法自拔的主体性被剥夺者。显然,我们不难发现,家里社会,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地下天上,国内国外,“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患者已经比比皆是,男女老少都自觉“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谁想摆脱都难。
如何判断“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的严重程度?
笔者认为,具备下列7个行为之一者,就是“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患者。如果谁具有两项行为,就说明他的症状比较明显。如果具备三种或以上,就说明他的“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已很严重,必须高度警觉了。
1、白天手机不能离身,每次连续翻看和使用手机(或其它信息工具)超过两小时,每天总时间超过6小时;
2、经常在行走、就餐、坐车时低头翻看手机而心无旁骛,每次时间持续半小时以上,经常有因过于关注手机而与他人或建筑物碰撞的经历;
3、经常夜里十点多还在翻看和使用手机,导致兴奋不已,很晚不睡觉;
4、夜里睡觉时手机不关闭,且近在咫尺,曾经多次深夜被手机惊醒;
5、经常早晨醒来就看手机,每次连续时间超过一刻钟,入厕时手机不离身,观看手机3分钟以上;
6、经常被网络游戏、影视剧等吸引,情绪波动明显,无法自拔,与人交往心不在焉;
7、对信息的需求过瘾,且漫无目的,如 果短暂没有手机、网络而心神不安,就六神无主,无其它兴趣活动。
如何破解“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
信息化时代,每人都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也承受着信息网络化过载所引起的挑战、无奈和痛楚。成人如此,儿童青少年也如此。我国如此,外国也如此。记得4年前,加拿大德育专家希瓦·严女士曾问我,“中国学生是否受到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加拿大大中小学生已普遍被手机、笔记本电脑所困,您有什么解决办法吗?”而当时的北京,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还不如现在。但现在,我们的信息化步伐已经后来居上了,“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正在困扰无数学生、教师和家长,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忧虑。在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基于教育新生态的“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解决之道亟待达成社会共识,付之于行动。
1、父母要尽早觉悟,从优生优育视角预防“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问题
世界信息技术奠基人之一比尔·盖茨和爱人对自己和孩子手机、网络的使用极为谨慎,他们深知手机和网络的“魔力”与不可估量的教育影响,于是约法三章:家人一起吃饭时,均不使用手机;孩子未满14岁,父母不给购买手机;手机只能是辅助人交流的工具,人不能成为手机的工具,父母以身作则。在这样有觉悟父母的感召下,孩子的“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问题就得到了预防。但遗憾的是,我们太多的父母已经率先成为深度的“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患者和教育麻木者,孩子们被无辜波及而受害。所以,父母的教育觉悟和自律是当务之急。“毁掉一个孩子的最简单方式,就是给他们购买一个手机”,而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关键选择是,父母率先垂范,克制自己,正确而智慧地对待手机、网络和信息化过载,使家庭回归温暖、宁静、亲情和互尊。这是破解“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的根本之策。
2、校长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初心而超越信息化过载的现实困境,做积极破解“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的教育守夜人
在日益复杂、多变而不可控制的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犹如信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而随波逐流,无助感强烈。学校教育工作者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播种人和火炬手,承担着极为重要而艰难的教育守夜人职责。政府部门应该支持学校通过明确道德修身目标、课程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体育运动、规章制度、家校关系、信息技术应用与人工智能教育等方式,引领中小学生及时而正确认识网络、手机所带来的便利和弊端,在教育互动、实践体验和自我把控中妥善对待手机问题。要家校协同,顺势利导,有收有放,严宽结合,注重过程,强化效果监控,把“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敬畏手机和信息化技术,成为网络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主人。
3、“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集体觉悟
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与印刷传播相比,新媒界传送的节目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剥夺了接受者做出反应的权利。它们将公众的视听置于它们的魔咒之下,而同时,他们取消了公众的距离感,从而又把公众置于其‘导师威严’之下,也就是说,公众被剥夺了发言和反驳的机会。”笔者早就认为,“互联网+”正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及每一个家庭。互联网技术大发展所催生的“信息大泛滥”、“知识大跨越”,正使魅力无穷的教育变得庸俗化、简单化、粗暴化、功利化和病态化。人们在网络公共空间的信息盲动,导致教师、家长和孩子的误解、曲解、反感、嫉妒、攀比心理,增加社会的教育隔阂,甚至使教育出现“裸奔”,触犯道德底线。
新时代是人民共同觉悟的时代,“习得无助型信息贪婪综合症”的有效解决,需要社会人的集体觉悟。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否则,人类将没有光明未来。在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赛跑中,人类的道德自律能力已经明显落后了(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